反差萌律師沈巧元 認真謹慎擅多人訴訟案件
文/Luna 攝影/梁家瑋
「學生時期很多人認為我很嚴肅,即便深入認識我......還是覺得我很嚴肅!」語畢沈巧元微微一笑,他的反差萌即在這一瞬間。
邏輯清晰、思緒與處事態度相當嚴謹的沈巧元,台大法學碩士畢業後就來永信報到,從實習律師、律師、初級合夥律師,乃至於現在的合夥律師身份。執業11年的他即便一路走來不免讓人誤以為過於嚴肅,實際上是善於多方溝通、處理多人案件游刃有餘的民事糾紛高手。
貓頭鷹型人格 「龜毛求疵」佈防線
談起自己適合當律師的特質到底是什麼?沈巧元不假思索地說:「龜毛,10個人當中就有10個人會說我龜毛。」100%認真謹慎的性格,讓他從訴狀格式、訴狀書寫架構,甚至到法庭上的攻防策略等,皆會進行滴水不漏的處理。
如果從DISC理論進行分析,沈巧元大概屬於「貓頭鷹型人格」,面對每一個案件總能進行縝密的分析與佈局。對他而言,即便是準備70%即有機會勝券在握的案件,他仍堅持站上戰場前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儲備100%的能量應對各種可能性。
「畢竟我們可能遇到不同類型的法官,這時候就要佈局更多防線。」沈巧元口中的法庭攻防戰好比拳擊訓練場,尤其對造律師出招以及法官提問時更像是出拳攻擊,這時候沈巧元準備的資料就像手邊預備好的沙包,在四面八方出拳攻擊時他必須趕緊丟出沙包,避免委託人受傷,並且一一回應所有質問直到安全離場為止。
無論是法庭上的書狀文件,還是法官給予的陳述時間,沈巧元都會帶著100%的能量應對。他自謙己身臨場應變能力不算頂尖,但談到開庭前的各式準備,倒是很堅定地說:「所有問題都先準備好,雖然要花很多時間,但目的就是希望無論對方出任何一招,我都能化解。」沈巧元像是曖曖內含光的習武之人,他在法律的武林之戰靜靜地出招應對,除了讓當事人加倍信服,更在日復一日的訴訟過程中練就真功夫。
耐心光譜無邊界 處理多人糾紛一把罩
沈巧元處理的諸多案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多人糾紛」類型案件。即便他自嘲缺乏耐心,實際上無論是談吐還是行事作風,反而沒有半點急性子,甚至人數越是眾多的案件,他反而越有耐心著手處理。
尤其在公益案件中,沈巧元除了加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倡議制度改革,並且參與相關活動,同時台北律師公會更推派他參與新北市政府公寓大廈爭議事件調處委員會,擔任調處委員。該委員會由各領域專家組成,專家背景除了律師公會,還包括會計師公會、建築師公會、地政士公會、物業管理協會等等。倘若新北市各公寓大廈發生爭議時,可前往新北市府申請調處,委員會也會開會討論、協助民眾處理相關問題。
談起台灣公寓大廈糾紛,沈巧元直言六至七成爭議皆與「漏水」相關,尤其台灣位處地震帶,再加上早期施工品質不一等問題,導致二十年以上的房子大多出現漏水問題。而當公寓大廈管理單位修繕費用不足,或是漏水問題涉及多名住戶時,相關爭議更是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除了漏水問題,常見的公寓大廈糾紛還包括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爭議,簡稱住戶大會爭議,以及管委會決議爭議、規約爭議、重大公設修繕與共用設施的使用管理爭議等,糾紛種類層出不窮。面對民眾生活中遇到的糾紛,沈巧元認為,若能透過訴訟以外較為多元的方式解決問題,事實上不僅可以避免民眾勞財傷神打官司,也有利於減輕台灣法官常見的過勞問題。
沈巧元強調,過往司改會也積極成立「司法減負小組」,目的是透過檢視台灣司法界現況,更有效地透過其他多元管道解決爭議,並降低台灣法官的過勞狀況。連帶地也能避免案件量過多,影響法官的辦案品質與效率。
因此,即便面對公寓大廈這樣影響數百人以上權益的案件或問題,沈巧元仍表示其實有些案件透過調處或調解方式也許就能解決,不僅可避免鄰里失和與無謂的紛爭,更能儘速解決問題。縱使有些案件仍走上訴訟一途,沈巧元除了負責擔任部分公寓大廈管委會的訴訟代理人,也要在釐清案件時主動拜訪提告住戶,瞭解提告者的狀況與處境,試著找出讓雙方共好的解方。
興趣廣泛不設限 多人案件激發歷史魂
每個人的價值觀取向或多或少與興趣嗜好相關,採訪前我預設這般鐵律在沈巧元身上同理可證,殊不知他倒是很爽朗地說:「如果嗜好跟法律相關就太無趣了!」他一改原先嚴謹態度,表情瞬間輕鬆地聊起閱讀、影集、電影、音樂以及品茶品酒等樂趣。「生而為人,縱使工作再繁忙,對於生活還是要有自己的堅持。」沈巧元很努力地讓自己拓展各種可能性。
也因為喜好閱讀文學、歷史、地理、科普等各式書籍,讓他在接手「祭祀公業」這類多人案件時,更能迅速地從過往閱讀過的書籍中,釐清祭祀公業的脈絡與變化。沈巧元提到,祭祀公業源自於古代的祭田制度,是台灣少見且特有的制度。由發跡的家族成員買地祭祀祖先,並由「所有」男性後代享有「派下權」,也就是所謂的繼承權利與相關利益分配。
由於每個祭祀公業的規模不同,章程規定也略有不同,再加上歷經家族傳承多代等長遠歷史,導致偶有發生關於出售土地、利益分配等糾紛。其中採行派下代表制的祭祀公業較為罕見,早期法院實務甚少承認派下代表制的存在。而沈巧元除了爬疏歷史資料,從中瞭解祭祀公業的演變歷史,更要在法院書狀中多方舉證,讓法官瞭解台灣確實存在此類祭祀公業。
「當時一份辯論狀我就寫了一百多頁。」依照沈巧元謹慎的個性,斟酌字句地書寫還是產出了一百多頁的書狀內容,可見他除了費心統整判決實務與學說見解等資料,還詳附論證內容,終於說服法官採信他的見解,並做出有利當事人的判決。問起他為何對這類型案件較為印象深刻,他笑說:「應該是案件數量、人數太多了,而且多次奔波開庭、與當事人討論等,實在很難不印象深刻!」
客觀分析案件 細心找出對委託人最有利的方案
除了擅長處理多人案件,沈巧元也曾接受長照中心委託,進行相關訴訟。尤其台灣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長照中心的服務與品質更是備受要求,一旦發生糾紛與事故,究竟該如何釐清責任?相關疑慮也逐漸變成長照中心的課題。沈巧元認為這也凸顯近年長照中心聘請法律顧問的重要性,當長照中心遇到各式問題與糾紛時,必須即時告知律師並將相關資料交由律師建檔、分析,才能進一步保障自身權利。
沈巧元坦言,一旦被照顧者經歷跌倒等事故,後續往往容易引發其他病痛,也會嚴重影響被照顧者的健康。因此事發當下長照機構人員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緊急措施的判斷基礎又有哪些?相關資訊與真相都需要律師協助一一釐清,才能解決家屬的質問,以及長照機構面對訴訟的擔憂。
綜合11年來自身對公益事務的熱心,以及各項現實考量的訴訟經驗等,沈巧元直言不諱地指出,律師找出對委託人最有利的方式解決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而非為了賺錢,反而說服委託人走上訴訟之路。「認真來說,其實案件越少對律師而言越不利,畢竟律師靠案件賺錢,但我們還是希望如果能用更適合當事人需求的方式,為當事人解決問題,如果能協商調解,就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他的價值理念不只來自於自身關懷,也來自於永信法律事務所的氛圍與理念。「我們事務所不會以『一定要賺錢』為目標,如果這個案件不需要請律師,我們也不會為了賺錢還建議你打官司。」他認為這也是律師跟委託人的信賴基石。
沈巧元理性客觀分析案件的態度,一如他自己的價值觀。「律師的本分就是要練好技能,不能空有理想。」他很清楚每一份案件都像打樁,唯有每一次抱持著認真的態度打樁,才能讓自己的技能更為穩固,並且用更客觀的方式協助委託人找到最佳解方。他沒有浪漫的想像與崇拜的律師典範,倒是很踏實地堅信:「律師就是要為當事人負責,期許三十年後回首自己的律師生涯能夠沒有後悔,並且踏實處理案件,那就好。」
如何成為當事人的靠山? 客觀理性是秘笈!
談及如何讓當事人安心且放心?沈巧元認為別無他法,即是盡力跟當事人解釋案件,並且讓當事人瞭解過往有哪些判決案例。「我跟當事人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有憑有據地討論,我認為這樣當事人比較心安。」
比起說出「你安心啦 !」「包在我身上!」這類話術,沈巧元表示,讓當事人認清事實並且盡力針對當事人的疑問進行說明,才是最實際的方法。即便心中信念堅定,但沈巧元也突然反差萌地向我提問:「也許有些當事人就是喜歡被律師哄?」話才剛說完,嘻笑之間他更篤定地認為,律師還是應該讓當事人正確瞭解自己案件勝訴的可能性,不能只為了讓當事人安心,就給予當事人錯誤的期待。梳理每個問題背後的脈絡,並站在當事人立場提出可以解決的方法,才是身為律師最重要的責任。
「我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向來都是拿出真誠的我,面對、解釋一切。」沈巧元的態度總是開門見山,他沒有華麗的開場白,最懇切的態度反而變成他的武器,讓他能更通盤地細細梳理當事人的問題。憶起選擇步入法律領域的當時,他依舊相信這不是巧合與意外,而是生活中踏實的閱讀與所見所聞,讓他逐漸累積想法並堅定志向,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法律人。
聊起是否因為性格溫和,因此加倍適合處理多人案件時,沈巧元歪了歪頭說:「處理多人案件確實蠻需要耐心,但我的脾氣......應該不算溫和吧?」說完隨即淺淺一笑。即便他剖析自己不算是多有耐心的人,然而從每個案件的客觀分析、謹慎處理,再到法庭上的防線佈局,每一個細節在在凸顯沈巧元的能力不需要任何潤飾,因為「真誠」即是他的風格,當他投入案件時,認真謹慎的周到,已是不證自明的真實力。